趣彩彩票登录

EN

钻地沟的“汪主任”!他是服务一线20年的住户“贴心人” 2021-10-26

导语:

个人虽微,但力量可以是无穷的。第十五届新京报“感动社区人物”评选活动正在温暖进行。今年的活动仍以“微力量”为主题,旨在宣传和记录一个个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社区人物”。在最新一期的人物报道中,又一位来自物业服务一线的首开人成为焦点。

20年间,他从保安到业务骨干,从高中文凭到考取物业师和中级经济师职称,从小小收费员到钻地沟的“汪主任”……岗位的变化,记录着他励志的成长故事,不变的初心,让他赢得广大居民的信赖与称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勇于超越自我,贴心为民服务的首开人。

全文报道如下

居民投诉,他总尽力满足要求,不论合理与否;雨下大了,他要披上雨衣到一线值守;维修不懂,他就戴着安全帽,钻进施工现场向老师傅请教,“还得再磨练磨练。”汪总红说:“这都是为了工作。”

一切都和20年前没什么两样。

密集的白色阳台悬挂在蓝色墙体上,楼就“扎”在北京北三环西路旁,名为“双安青年公寓”。这里容留过许多人的青春,包括首开亿方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二分公司双榆树项目负责人汪总红的。

最初,高中刚毕业的汪总红是这里的保安。不少老住户还记得这个瘦小的19岁男孩,和别的保安不同,他常在空闲时翻阅书本,一下班就骑着自行车赶去听课。5年后,曾经的小保安成为了公寓的收费员,还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了大专文凭。

接下来的14年里,汪总红接连取得了物业师和中级经济师职称,成为亿方物业第一批从派遣临时工转正的员工,并于2020年5月开始担任双榆树项目负责人。

20年过去,39岁的汪总红还在跟自己较劲。

居民投诉,他总尽力满足要求,不论合理与否;雨下大了,他要披上雨衣到一线值守;维修不懂,他就戴着安全帽,钻进施工现场向老师傅请教,“还得再磨练磨练。”汪总红说:“这都是为了工作。”


▲2021年7月,汪总红在双榆树西里项目的办公室。

钻地沟的“汪主任”

成为双榆树项目负责人,是很突然的决定。

2020年5月,到岗前的星期五,汪总红被叫去谈话:“项目部目前急需一位负责人,要不要试试?”从没在项目管理岗位历练过的汪总红下意识拒绝:“我不行,我干不了。”“你去吧。”公司领导鼓励。

项目部藏在双榆树西里社区北边的一幢二层小楼。楼下是锅炉房,冬天为三四千户居民供暖的设备在此处轰鸣运转。供暖是汪总红负责的重点“版图”,但最开始,汪总红对它的运作一无所知。不仅是供暖,凡是涉及工程维修,他不得不从头摸索。

“这份工作和以前做的太不一样了。”汪总红直摇头:“以前学的都是理论知识,现在要应付住户投诉,跟街道沟通,涉及的工程也一窍不通。”

为了做好工作,汪总红一定要到现场,尽管他本不必去:“如果我在办公室,人家讲半天你也未必懂,到了现场一下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员工看到负责人在,也更有干劲。”

到任后,汪总红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通下水道。

2020年9月26日清晨6点多,正值周六,一通怒气冲冲的来电把汪总红搅醒:“我们家返水了,屋里都被泡了,我要打12345投诉你们,你赶紧过来吧!”汪总红一下子清醒过来,再次跟业主确认好房号及冒水位置后,一边穿鞋,一边歪着脑袋用肩膀夹着手机通知维修人员,外套也没套就跑出了家门。

十多分钟后,汪总红来到“满屋屎汤子”的现场。顾不上刺鼻的味道与污秽,他挽起裤腿,拿起扫帚,一边快速清理地面,一边安抚业主情绪。花了一个多小时,室内污水才被清理干净。

问题根源还没被找到。汪总红服务的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管线老化、设备设施陈旧,如果不进一步处理,管道还有堵塞的风险。汪总红赶紧又跟维修人员一起钻到设备层:“油块就积在管道上,厚厚一层。管道里面什么都有,钢丝球、抹布,还有个小葫芦。”他们将堵塞物清理出来,原先一年冒水三四次的管道,至今没再冒过。

为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解决老人上下楼难题,2020年7月,知春里小区5、7、8、10号楼正式启动电梯加装工程。

“我不同意。”其中一户业主坚决反对,无论是电话沟通,还是约好时间到业主家拜访,都没成效。

“很多人劝我放弃,不要再做无谓的努力了,但我不甘心。”2020年12月12日,汪总红放弃周末休息,联合社区,组织楼门业主、片警、电梯施工方等参与的电梯加装沟通协调会。

协调会从上午9点开到了下午3点,买来的午饭就放在桌旁,但没人顾得上吃,6个小时过去,在全楼业主及现场各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反对加装电梯的业主最终被打动,签下了同意票。


▲2021年9月4日,汪总红与同事在暴雨中排除小区低洼地段积水。

今年北京雨水旺盛,9月的一天,早上5点多,汪总红被大雨吵醒。“听见下雨心里就怕,再也睡不着了,得出去看看。”汪总红没叫维修工人,自己跑到辖区院子。汪总红身高1米7左右,雨水此时已经积到大腿,他找了个钩子,撬起井盖让雨水滚落,自己则支辆自行车守在旁边,提醒居民小心避让。

“我拿钩子回来时,项目部的维修班长也主动来值守了,这让我心里很踏实。”汪总红说。维修班长赵志海与汪总红相识已有17年,在他眼里,汪总红才是“最勤奋的那个”,即使年长十多岁,也要佩服地喊汪总红为“汪主任”。

“我解决不了的,汪主任都亲自去。”赵志海回忆,有时地沟漆黑一片,汪总红就戴着头灯,就跟煤矿工人一样往里边钻,看管子烂没烂:“我还真没见过一个主任钻到地沟里边儿去。”

好脾气的“小汪”

跟住户打交道,汪总红自有一套经验。

首先是业务娴熟。“比如收费,肯定要先把政策吃透,遇到较真的住户,你就得拿政策给他一条条算明白,有一个问题答不上来,人家就不会服气。”关键是脾气要好,来到项目部后,汪总红从未与业主起过争执。他迅速和居民熟悉,“熟人总不好为难熟人。”

这套方法,汪总红已实践多年。

还在“双安青年公寓”工作时,一位住户不愿意配合交费,多方调节后,他特意联系汪总红主动交钱。即使多年后不住在公寓,每年供暖前,他还会主动回来放气交费,再给汪总红打个电话:“我来放气了,钱一会儿过去交。”

汪总红和他讲过很多次,自己已经不再负责公寓收费了,但对方很坚持,“他说’我就找你,你脾气好,我习惯找你了’。”

不属于物业的问题,只要客户反映,汪总红也尽量解决——老旧小区水泥地面磕出小拇指大的坑,汪总红得找人打磨平;十几年前刷防火门时滴下的油漆,汪总红要派人用小铲子一点点清理,再用墩布擦干净,直到住户满意;业主自己封上的阳台下雨天漏水,汪总红也得联系处理。


▲2020年12月,汪总红(右)所在的项目部收到居民送来的锦旗。

在老住户眼里,小汪是靠得住的孩子。

公寓居民王奶奶还记得19岁时的汪总红:“我看他跟小孩似的,穿着制服,就站在一楼门外边,还塞给他一块月饼。”即便他早已不在青年公寓当差,腿脚不便、年近90岁的王奶奶,还是习惯性地第一时间求助小汪——家里遥控器没电了,手机铃声调不好了,需要去单位报销供暖费、药费了……

汪总红接到电话,总会第一时间办妥。“我找他习惯了,有事儿没事儿都给他打个电话。”王奶奶的每通电话,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个小时:“我谁的电话都记不住,就能记住小汪的。”

在同事眼里,小汪也是体恤人的兄弟。

2020年冬天,个别高层业主反映水压小,时不时出现断水的情况。接到反映后,汪总红感觉不妙,怀疑地下管线出了问题,但怎么都找不到症结。

经过多天摸索,12月27日,汪总红带着维修班,终于确定了埋在底下的管道有问题。据北京市气象台,12月28日北京地区气温骤降,寒潮来袭,但汪总红不知道。他和赵志海带着人一早就去钻地洞排查,因为连续作业,赵志海晕倒了。

“小汪骑着他带篷的电动三轮车,拉着我去医院一趟一趟检查。”私底下,汪总红不再是严肃的“汪主任”,他会和员工们围坐在一起吃午饭,也会偶尔在下班后聚一聚。

汪总红知道,压力大时,自己难免会带着情绪回家,但妻子“脾气更好”,总是理解他的工作,只会偶尔阻止对冲女儿发脾气的汪总红:“你自己解决不了,怎么拿孩子撒气。”

每到这时,汪总红就会收敛情绪,又变回了好脾气的“小汪”。

“发挥了最大潜能”

初到北京,是在2001年,19岁的汪总红刚高中毕业,只身一人来到这里。

经老乡引荐,他成为“双安青年公寓”的一名保安。两三年后,因为踏实肯干,汪总红被调到楼内做“内保”,往楼里送报纸、给办公室倒水,工作之余,还会经常帮收费人员收取物业费。

“物业收费部门上班时间是早8点到下午5点,那时不像现在,没有电子缴费渠道,有的业主只能下班后才有时间来缴费,我就帮着收取。”

从站着守岗到坐着值班,汪总红的空闲时间多了起来,他却开始不安。“我的老家在山区,不重视教育,来了北京才知道,自己的文化真不够用。”汪总红想提高专业能力,也不愿意时间白白耗去,便着手备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09年,他拿到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科学历。

汪总红变得更努力。

公寓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产权单位众多。每层楼两侧是屋子,中间夹着一条幽暗的过道,只在过道两头的窗户处透出隐隐日光。“公寓每层住62户,一共992户。”即使20年过去,这些数字依然能从汪总红嘴里迅速滑出。

成为公寓的收费员后,汪总红先是负责收缴992户公寓居民的物业费用,跟产权单位熟悉后,又承担了所有产权单位需要收缴的其他费用,一年的收费任务超过千万,有时还要骑着自行车满北京跑。

为了继续提升专业能力,他又紧接着考取了物业管理师。

2012年,汪总红以劳务派遣的身份成为北京首开亿方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二分公司的统计,怎么做表格、怎么精准计算,他守着电脑一点点琢磨。来到北京的第14年,汪总红也终于从劳务派遣,转为公司的正式员工,“这也是公司第一批转正的员工。”

汪总红感激公司的赏识。“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领导及同事的支持和帮助,正是因为在这里有关心我的领导和同事,有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有重视每一位员工发展企业理念。这里可以说是我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家,因此我一直坚守这么多年。”

转正前,汪总红被不同的同事朋友问过相同的问题:你只是派遣员工,赚得也不多,有什么好坚持的?汪总红常常安慰:“我的起点就和别人不一样,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

转正后,汪总红立刻给自己定了规矩,第一条就是摆正心态:“得比以前更努力了。既然已经转正,遇到什么事儿就不能再抱怨了。”

2017年,汪总红已经被借调到亿方大厦做项目费用统计。2019年,他考取了中级经济师。2020年5月,他接手双榆树项目。繁复的工作也让汪总红陷入压力,压力又使他迅速消瘦:“刚来两三个月,我就掉了十几斤。每天就在负责的几个地儿来回跑,哪有事儿就去哪儿,累到躺下就能睡着。”

即使睡着,汪总红的脑袋里始终绷着一根弦——电话必须24小时开机,铃声一响就可能是出了事情。上班可以迟到,但不能不带手机。每年只有女儿放暑假才能回老家探望父母,因为春节总有需要值守的时候。旅游更是梦想,就连去趟附近的公园也不踏实。

辛苦工作并不能赢得所有居民的理解。“有时候挺难受,想着不干了,但一想到住户开心,辛苦也就值了。” 他宽慰自己,现在已经发挥了最大潜能,剩下的只需要跟自己比,有进步就可以了,“要是哪天不能上班了,心里会更着急。”

汪总红不是个爱讲话的人,但成为项目负责人后,每天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沟通解释。

这治好了他多年来的紧张:“往常演讲,我就声音发抖、全身冒汗,现在知道紧张也没用。”汪总红声音轻快起来:“你在那个位置,怎么都要做下去。”

“本来只是想赚点钱回老家的。”汪总红没想到留在北京这么久。20年里,他成了家,工作有了起色,但也曾反复动摇,甚至买好了老家县城的房子。

“回去还是留下?”现在他有了答案。

相关推荐
XML 地图